![]() 这两天,微博微信已经被柴静的纪录片《穹顶之下》攻占,各种头条都以“柴静”开头“雾霾”结尾。但是,我们是刚刚认识“雾霾”这个东西吗?为什么《穹顶之下》能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“雾霾课”呢? 柴静的演讲全程用数据说话,恐怕是迄今为止中国的公开演讲中引用数据最多的一场。数据是对抗雾霾的强大武器,是环境治理的基础。美国历史上也曾经饱受雾霾的困扰,在对抗雾霾的过程中,数据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。互联网时代只要你证据充足、数据可靠、逻辑严密,没人不会不信的。比如说纪录片中,开始就用数字去展示北京污染天数175天,致癌物的超标倍数14倍,每年污染死亡人数50万(这个数字有点吓人)不过这些数字的罗列也紧紧抓住了小优的眼球。这种数字哪里来的?2013年烧煤36亿吨,3.8亿吨烧在京津冀,3亿吨烧在河北。挺有意思的数字,直指污染的来源。这些数字从哪里来的?20%的散煤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和所有大电厂加起来一样多。这个数据又怎么得出的?当然是大数据得来的。如果这些数据更早的让大众了解,北京的雾霾还会是这样吗?这个不得而知,不过知道有些人一定会行动起来。 如果说把这个比作企业管理,这些数据会更有实际作用。企业管理需要数据支持吗?答案当然是肯定的,传统企业管理已经不合适互联网时代发展。比如纪录片中提出了国内油品升级的问题,国三升国四环保部说一升涨7分,石化行业说得五毛,这个成本摊开算算不就知道了,作为世界500强企业,为什么不能做些环保公益呢,用友优普还开展公益活动呢。 过去发展从来不会考虑环境因素,先发展后环保,这种逻辑本来就是错误的,历史已经有过太多证明。企业需要考虑到环保的成本,这些虽然贵在一时,但是利在一世。谁都不希望用互联网大数据去分析一下你吧。这种担忧会促成企业的改变,数据分析会帮助我们改变我们的蓝天。 当然这种数据分析也有另一方面,帮助企业决策。在获得大量数据,给决策者更多理性的分析,规避风险。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互联网时代企业需要的是两种武器,一种是数据,一种是勇气。传统企业总是叹息为什么发展遇到瓶颈,他们不缺乏实力,也不缺乏勇气,缺乏的只是互联网时代的帮助。这才是为什么用友更名为用友网络的决心。企业互联网终将成为企业进阶的下一阶段。 |